6月25日,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巴加埃突然一反常态,承认伊朗核设施在美国的空袭中“严重受损”,尽管他拒绝透露细节,却详细描述了美军B-2轰炸机使用掩体炸弹造成的“重大损失”。 可就在几天前,伊朗官方坚称美军只炸毁了入口和隧道,核设施根本没事。 这前后矛盾的表态,到底在演哪一出? 莫非德黑兰和白宫之间正上演一场精密的“双簧戏”?
毕竟,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24日的报道早就戳破了真相:一份美军内部情报评估显示,美军对伊朗三处核设施的轰炸,实际上只把伊朗核计划倒退了几个月,根本未伤及核心。 更诡异的是,以色列方面证实,在轰炸前夕,伊朗已经用卡车运走了所有高丰度浓缩铀,仿佛提前收到了通知。 这不和当年伊朗袭击美军基地前的模式一模一样吗? 当时伊朗也是通过第三方通知美方,这种双向“示警”的默契,摆明是两国在玩“暗箱交易”。
现在,白宫对这种“泄露事件”暴跳如雷,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直斥这是“叛国行为”,威胁要追责。可伊朗却配合地改口帮美国“圆谎”,巴加埃的表态被视作在缓解对手的尴尬。 德黑兰这么做,难道会傻到白白受辱? 当然不。这不,停战后的第二天,美国总统就急不可耐地在社交媒体上喊话中国等国:“现在可以放心购买伊朗石油了,当然也别忘了多买美国石油! ”美媒立马指出,这完全违背了美国长期制裁伊朗的立场,暗示着对伊石油禁运的“执法标准”正在松动。 或许这就是伊朗得到的“甜头”:制裁撤销的迹象,终于让伊朗石油能光明正大流入国际市场。
伊朗究竟捞到了多少好处? 美国情报界曾分析,类似JCPOA(伊朗核协议)的框架正在复活,只是换了个形式。2023年,美国在中东的战略重心转向遏制中国,石油供应成了关键棋。伊朗是全球第四大产油国,放松制裁能帮美国稳定油价,同时削弱俄罗斯的市场份额。 伊朗国家石油公司数据显示,停战后伊朗石油出口量已悄悄攀升至250万桶/日,几乎是年初的两倍。 这难道不是一场双赢的买卖? 白宫用“面子”交易,换来实际的经济杠杆。
但转头看看以色列,却像个局外人被耍得团团转。 以伊停战后,以色列常驻联合国代表达农在24日意外地呼吁:“希望加沙也能实现停火”,并接受美国特使威特科夫的谈判方案。 这难道不是反常之举? 以哈马斯冲突还在升温,以色列本该一鼓作气抢占加沙,却突然认怂转向和谈。 军事专家观察到,以色列国防军在加沙前线出现补给短缺,可能真如文章所言“元气大伤”。 更关键的是,达农的表态被视为美国施压的结果:为了推动美伊交易的“全盘计划”,加沙问题成了赤裸裸的筹码。
以色列为何成为“冤大头”? 历史就给出了答案。 1980年代的Irangate丑闻,美国就曾秘密向伊朗出售武器,牺牲盟友以色列的利益。 这次也类似:内塔尼亚胡政府一直被蒙在鼓里,停战后加沙停火谈判重启,却没有任何实质性补偿。 军事简报显示,以军在前线损失惨重,单日伤亡数飙升,而伊朗却通过交易确保了核设施的弹性空间。以色列财政部长最近哀叹,停火协议可能导致加沙重建费用由以色列承担,这难道不是美伊默契下的“埋单”游戏?
交易细节透露出更多玄机。 情报圈传闻,美国通过卡塔尔等第三国,秘密承诺伊朗可获得更先进的导弹技术,换取核计划的透明化。 伊朗革命卫队官员私下透露,德黑兰正利用这个机会加固核设施隧道,转移至新地点。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报告则显示,伊朗铀浓缩活动只暂停了短暂时间,很快便恢复正常运转。 一切迹象表明,伊朗正巧妙地在“受损损失”的假象下壮大自身实力,而白宫只是睁只眼闭只眼。
这不让人困惑吗? 为什么美国会如此袒护伊朗? 或许是中东格局的必然。 沙特国王最近公开批评以色列的“孤立”,沙特王储正通过石油输出国组织推动增产,削弱以色列的能源优势。 美国在这盘棋上,选择了与伊朗妥协来维持区域平衡。 以色列议员在议会咆哮:“我们成了交易中的替罪羊! ”可威特科夫的反应,却只是反复强调要“清除内部泄密者”。 这难道不足以证明,以色列被排除在谈判桌外?
交易背后,伊朗的内部博弈也浮出水面。 德黑兰街头抗议声四起,年轻人质疑“为何要替敌人圆谎”。 巴加埃的“严重损失”声明,被视作安抚民意的烟雾弹:掩盖领导层为经济利益而出卖民族尊严。 伊朗央行数据,制裁松动已拉动GDP增长0.5%,普通民众却在汽油价格上涨中受苦。这种矛盾,会不会在德黑兰引发新一轮街头示威?
再看以色列的冤大头角色,细节更令人咋舌。 停战协议签署后,以方代表在联合国接受采访时,声音中透着疲惫,只字不提加沙的战略收益。 以军前线士兵的录音被泄露,抱怨“美方顾问在逼我们退后一步”。 分析家认为,这反映出美国对以色列的利用已超出传统盟友范围,单纯为石油交易铺路。以色列媒体爆料,内阁会议上有成员摔桌怒吼:“我们白白损失了200名士兵!”数据指出,停火谈判可能导致以方损失数十亿美元的经济赔偿。
整个场景,就如同一场精心导演的舞台剧:伊朗获得制裁缓刑,美国掌控石油杠杆,而以色列承担所有成本。 你猜猜看,为什么以色列在这样的交易中无还手之力?它可能已深陷美国设计的陷阱,无力反抗。 国际观察家的评述,更强化了这一现实:交易并非临时起意,而是美国全球战略的延续,目的只为确保中东不乱,好腾出手来应对更急迫的挑战。
伊朗的“丰收”还在继续。 社交媒体上流传的卫星图显示,伊朗核设施入口虽损毁,核心区域却灯火通明,昼夜施工。 伊朗石油部高调宣布,下周将公开出口招标,目标对准亚洲市场。 但德黑兰的官员们始终小心翼翼,绝不提及美国角色。 这难道不是在避免破坏微妙的“交易平衡”?
以色列的境遇,则像一则讽刺剧。 以方被迫接受加沙停火,哈马斯代表却嘲笑“以色列的外交变成了橡皮图章”。 以军总司令的辞职传闻满天飞,内部纷争加剧。 数据现实,停火协议草签版本中,以方承担了90%的安全保障责任,却没有对等收益。 美国顾问在幕后频频发号施令,这让许多观察家质疑:以色列的独立主权究竟还剩几分?
最终,这场交易的赤裸本质,通过巴加埃的“矛盾声明”彻底暴露。伊朗民众在街头标语写着“核计划不可让”!而以色列的冤屈,在联合国回荡成无声的控诉。
实盘交易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