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6月,彭博社刊登了裴敏欣的文章《中国最好听听布林肯必须说的话》,指出在中美角逐中,中国只有两条路:一种是向美国妥协,另一种就是可能会遭遇“被毁灭”的后果。
这种说法满是冷战思维和霸权逻辑,把那么复杂的大国关系一下子归结成“听话或者会被毁掉”的两种选择,还把中美之间的角逐推得更热闹,形成了新的舆论高潮。
到了2025年,国际局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中美之间的实力对比正迈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动态平衡时期,那些说“差距很大”或者“唯一出路”的说法,早就被现实打脸了。
军事体系对抗下的动态平衡
2023年6月,彭博社发表了一篇标题坦率的文章,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热议,文章得出结论:“中国在美军面前只有两个选择:妥协或者失败”,这一下子将中美之间的角逐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。
这场由媒体引发的“判决”,背后藏着中美两国在军事、经济、科技等方面长达十年的激烈竞争,里面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表面那些数字的差距。
2023年,美国的军费花了8770亿美元,占全球军费总额的38%,依然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国防预算,海外军事部署也最广泛。它拥有11艘核动力航母,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网络,还与盟友保持着紧密合作。
这就奠定了它在全球投送能力上的基础,不过,传统的优势在西太平洋地区可是遇到不少麻烦,压力挺大的。
五角大楼这几年不断调整策略,推出“分散式作战”跟“远征前进基地”这些新玩法,实际上就是为了应对中国越来越厉害的“反介入区域拒止”能力。这个战略转变本身,也说明美国的军事领导地位正遭遇一些切实的冲击。
反过来啊,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进程展现出全方位、多线条的快速推进态势,特别是在海军方面,055型万吨驱逐舰已经大量服役,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也顺利完成多次测试,076两栖攻击舰马上就要下水了,远洋作战和投送能力都得到了明显增强。
在空军方面,歼-20已经具备了真正的作战能力,第六代战机的研发速度也挺快,无人机蜂群技术已经进入了实际部署阶段。
在导弹和太空这块,东风-17之类的高超音速武器已经能突破现有的防御系统,而低轨卫星的组网也在加快步伐,为未来信息化战争打下了坚实的战略基础。这些发展可不是单纯的“数量追赶”,而是在质量和体系上实现了全面的飞跃。
经济产业链的攻防转换
不仅如此,现在全球产业链的比拼也不再只是终端产品,已经扩展到基础技术那些门槛较高的领域了。虽说美国GDP总量依然稳坐头把交椅,大约28万亿美元,但它的增长动力受到债务高企、高利率以及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的限制,难以继续大幅推动经济的发展。
2022年,美国推出了《芯片与科学法案》,斥资527亿美元用来支持本土的半导体制造业。不过,英特尔在亚利桑那州的工厂因为设备调试上的麻烦,导致原定的2024年量产时间往后推迟了半年的时间。
中国方面,依靠“大基金”二期投资了2000亿元,帮助中芯国际实现了14纳米芯片的量产。此外,上海微电子在2025年完成了28纳米光刻机的可靠性测试,成功打破了ASML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。
这项技术的突破,直接影响了产业内部的利润格局,2023年全球芯片市场中,美国公司的毛利率从2018年的58%降到42%,而中国公司的毛利率则从12%提高到了28%。
一边,美国国债总额突破35万亿美元,财政的可持续性变得更令人担忧,压力持续增加;另一边,中国GDP已超过20万亿美元,用购买力平价计算,早就超过了美国。
更厉害的是,中国经济一直保持大约5%的中高速增长,制造业的增加值在全球的份额超过了28%,还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国家。
新能源汽车、光伏、风电、锂电池这“新三样”出口速度扑(pū)得飞快,已经变成推动全球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。中芯国际、宁德时代、比亚迪这些企业,不光在国内占优势,还在国际产业链上担任着重要角色。
这种金融话语权的变动,在2024年沙特拒绝美国增加石油产量的要求时表现得特别明显,沙特转而与中国达成用人民币结算的石油贸易协议。
技术规则重塑
科技角逐,现在成了中美较量的重中之重,特别是在人工智能这块,不仅仅比拼算法,还拼数据,两者都得硬。
美国在芯片设计方面稳坐领头羊位置,英伟达的A100芯片算力高达19.5TFLOPS;而中国的寒武纪思元590芯片,借助3D堆叠技术,在保持相似功耗的情况下,也能提供16TFLOPS的强大性能。
从数据角度来看,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工业数据资源库,2024年推出的“紫东太初”2.0大模型,在制造行业的知识图谱建立中,准确率比GPT-4提高了18%。
在2025年的德国工业4.0合作项目中,咱们的优势就展现出来啦。中国提供的智能质检系统,让宝马沈阳工厂的产品缺陷率从0.3%降到了0.07%。
2024年,中国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突破了7万件,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美国、日本、德国、韩国四国的总和。像华为、中兴、腾讯以及中科院这些机构,在人工智能、量子信息、6G通信等前沿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。
虽然美国采取了严苛的技术封锁措施,比如限制半导体设备、高端芯片和量子技术的出口,但中国在这种压力之下反倒推动自主研发速度更快了。
中科院成功进行了1纳米芯片工艺的实验突破,低轨卫星组网项目也按部就班地推进着,这都说明技术封锁不仅没能阻止中国,反倒激发了国内自主创新的积极性。
全球秩序的权力重构
而且,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,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在2023年进行的台海冲突兵棋推演中,92%的获胜概率都是基于“战场远离中国近海”的设想。
不过实际情况是,中国在第一岛链上部署的DF-26反舰弹道导弹,射程刚好涵盖关岛的军事基地,再加上天波超视距雷达的协作,能够对四千公里之外的目标进行精准打击。
在2024年菲律宾海演习中,中国舰队头一回展现了“航母杀手”组合,052D驱逐舰发射的YJ-21导弹配合轰-6K携带的空射YJ-12,形成了跨区域的打击链条,逼得美国“里根号”航母战斗群后退了800公里。
在伙伴关系方面,虽然我们一直依靠的盟友网络在亚太地区还算稳固,但随着中国经济和外交影响力不断增强,这些关系的作用正逐渐被削弱。
中东诸如沙特、阿联酋这些国家,不再全盘追随美国对华策略,反倒是在能源、基础建设、科技等方面和中国的合作愈发紧密。
非洲、拉美、东南亚这些发展中国家大多都对“一带一路”带来的发展机遇表示欢迎。中国通过疫苗援助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以及多边合作平台,成功赢得了很多国家的信赖。
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(CIPS)已经覆盖了180多个国家,成了除了SWIFT之外的一个重要选项,这也反映出全球金融格局正变得更加多样化。
结语
美国一些舆论反复强调“中国必须让步”的说法,主要是因为担心自身霸权地位动摇,这其实是一种战略上的焦虑。冷战结束后形成的“单极时代”正在慢慢走向结束,美国的精英们也很难接受一个多极格局的出现。
不过,历史告诉我们,任何试图“遏制”或“扼杀”一个拥有14亿人口、完整工业链和强大国家实力的大国的行动,最终都难免以失败告终。
实盘交易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