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到印度,很多人第一反应是“发展中国家里最有潜力的那一个”,人口多、市场大,似乎谁都不想错过。
但这些年,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发现,印度这块“磁石”吸引来的不只是机会,更是无数麻烦。
美国媒体早就一针见血地总结,印度市场不是发财的乐园,更像是一个布满机关的迷宫。进来容易,想全身而退却难得让人绝望。
最近印度官方智库突然放出风向,说要让中国资本不用政府审批,最多能直接持有印度公司24%的股份。
表面上看,这是在对中国投资者释放善意,想把那些已经撤出的资金再拉回来。消息一出,外界纷纷解读,觉得印度是在做姿态。
其实印度总理办公室、财政部都在认认真真地审核这个建议,甚至考虑对所有外国投资放宽限制。但这番“暖风”,怎么看都透着怪异。
毕竟就在这之前,印度对外资的态度已经冷到了冰点。
数据最有说服力。过去四年,中国对印度的直接投资额,像坐滑梯一样,从32亿美元跌到不到8000万美元,直接缩水97.5%。
别觉得这只是针对中国,其实美国、欧盟、日本对印度的投资也同样暴跌,降幅都在95%以上。
更惨的是总盘子——印度2024到2025财年的外资净流入预计只有3亿多美元,而四年前是439亿美元。这不是小波动,是从巅峰跌到谷底。
外资撤离带来的冲击马上就显现出来。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手机行业。中国供应链企业一走,印度本土品牌又扶不起来,结果手机价格直接涨了三成。产业链失血,消费者买单。
印度这边一边赶外资,一边又在喊“回来吧”,其实根本不是突然开窍了,而是实在撑不住了。
印度的引资模式,本质上是个死结。表面上鲜花掌声、热烈欢迎,等你真进来了,才发现处处是坑。想进入印度市场,第一步就是过审批关。
这不是简单的填表,更多时候是一场赌运气的长跑。联邦政府和地方邦政府各有一套流程,职责还经常重叠、互相拖延,一个项目能卡个半年一年很正常。
中国企业就更难了,自从2020年边境冲突后,“国家安全”审查成了中资企业的头号障碍。比亚迪、上汽原本打算投资新能源车,结果卡在审批环节,迟迟没法动工。
审批难只是第一层。连最基本的人员往来也能让人抓狂。
中国公民的签证政策随时说变就变,旅游签证有时直接停发,商务签证材料繁琐得让人头大,审批时间少则三五个月,多则一年多。你以为熬过这些就能安心做生意?太天真了。
印度政府的承诺经常说变就变。
富士康就是典型案例,本来和印度合作,要投资195亿美元建芯片厂,结果印度拖着补贴不兑现,富士康最后忍无可忍,2023年直接撕毁协议走人。
在印度,拿到入场券只是开头。最让企业头疼的是,想退出比进来难太多。各类政策、金融障碍让企业的利润和本金都被困在印度出不去。
“请神容易送神难”在印度体现得淋漓尽致。美国通用汽车2017年就想退出印度市场,直到2024年才算勉强脱身,整整七年!
数据显示,彻底关闭一家工厂在印度平均要耗时4.3年,新加坡只用一年,德国也不过15个月。
为什么拖这么久?很大一个原因是地方官员不希望外资撤离影响政绩,会故意设置障碍,让企业走不了。像这样因为政策反复、法律纠纷、地方干预而被拖住的案例,印度比比皆是。
企业不仅要面对商业竞争,更得应付政治和制度的考验,这种局面并不是偶尔出现,而是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。
最终就形成了一个怪圈:外企在印度赚的钱,最后还得留着在印度花,因为资金根本出不去。很多企业被迫在印度再投资,并不是因为看好这里,而是没得选。
这个“进门容易,出门难”的局面,才是让企业最心寒的地方。你的钱不是亏了,而是成了印度的“人质”。
未来印度如果真想吸引外企,就得从根本上拆掉这些制度上的障碍,别再只做表面文章。否则再大的市场、再多的人口,也只能看着外资一批批离开,谁还敢把钱往这里投?
这不光影响印度自己的发展,也会波及到跟中、美、俄等大国的关系。毕竟,市场靠的是信任和规则,没了这两样,谁都只想快点脱身。
实盘交易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