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当便利店24小时亮着冷光,当生鲜APP把“30分钟送达”印在广告位,徐州西区却在中梁蕴景嘉园楼下支起了红底白字的招牌——“天天赶集”。这个门头简单到近乎“粗暴”的集市,北边挨着荣盛城6期商业,南边望得见马山大集的炊烟,西边走10分钟就是北望大集,楼下就是金为翠微朗庭、华美风景园的居民楼,300米外还有雨润农贸市场。在“效率至上”的城市里,为什么“慢悠悠”的大集反而成了新的民生关键词?
一、大集的“密度”:不是偶然,是民生需求的“等高线”
“西区什么不多,大集就是多”——徐州人这句口头禅,藏着最朴素的民生逻辑。打开地图,徐州西区的大集分布像一张细密的网:马山大集辐射南区居民,北望大集覆盖西边片区,如今新增的“天天赶集”钉在中梁蕴景嘉园楼下,直接填补了荣盛城6期周边的空白。这不是简单的“数量叠加”,而是用“15分钟赶集圈”画出了民生需求的“等高线”。
据徐州统计局2024年社区商业发展报告显示,徐州主城区社区便民服务设施覆盖率达88%,但西区以92%的覆盖率领跑全市,其中“农贸市场+便民集市”的复合配置占比超60%,远超其他区的45%。数据背后,是西区居民的“用脚投票”:2024年马山大集日均客流量突破5000人次,北望大集周末峰值达8000人,而这些人里,超70%是周边3公里内的居民。
为什么大集在西区“扎堆”?答案藏在小区的窗户里。金为翠微朗庭住着3000多户人家,60岁以上老人占比35%;华美风景园是建成10年的老小区,家庭主妇和全职妈妈是日常采购主力。对老人来说,超市冷柜里的菜“没土腥味”,APP下单“看不见摸不着”;对妈妈们来说,大集上的水果“能挑能尝”,海鲜“刚从池子里捞出来”。当现代商业试图用“标准化”覆盖所有人,大集却用“非标”的烟火气,精准接住了那些被效率抛下的需求。
二、“天天赶集”:不是复古,是城市空间的“活性再造”
“筹备中”的“天天赶集”,门头写着“水果、蔬菜、肉食、海鲜统统都有”,简单直白得像邻居在楼下喊你买菜。但这个看似“临时”的集市,藏着城市空间治理的巧思——它盘活的不只是中梁蕴景嘉园楼下那块闲置的空地,更是社区的“活性”。
现代城市的社区,往往被钢筋水泥切成“孤岛”。年轻人关在高楼里刷手机,老人在广场上沉默地晒太阳,邻里间“住对门不相识”成了常态。但大集是天然的“破冰船”:卖菜的老张和买葱的李阿姨能聊半小时孙子,带娃的妈妈们会交换育儿经,甚至有年轻人在集市上发现“小时候奶奶种的那种小番茄”,拍个视频发朋友圈,配文“原来乡愁能在楼下买到”。
雨润农贸市场就在300米外,为什么还需要大集?因为两者完全不同。雨润是“标准化菜场”,摊位固定、价格明码、管理规范,适合“速战速决”;大集是“流动的生活展”,今天多了个卖手工馒头的摊位,明天来了个现磨香油的大爷,甚至有农户拉着刚摘的豆角直接开卖,价格比市场价低10%。这种“不确定的惊喜”,恰恰是商业综合体和生鲜APP给不了的。
徐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25年一季度报告提到,全市社区闲置空间利用率仅58%,其中多数是“待开发地块”和“临时空地”。“天天赶集”的模式,相当于给这些“沉睡的空间”装了个“开关”——白天支起摊位是民生集市,晚上收摊后场地还能停电动车,既没浪费土地,又给居民添了个好去处。这种“柔性利用”,比硬邦邦的“建个商场”更聪明。
三、从“偶尔赶集”到“天天赶集”:徐州算的是“民生经济账”
“天天”两个字,是“天天赶集”最特别的标签。传统大集多是“逢农历初二、初七”开集,而“天天赶集”要做“全年无休”的民生补给站。这背后,是徐州对“民生经济”的精准计算。
徐州人有多爱赶集?2024年徐州商务局做过一次调研:全市年赶集人次超2000万,消费规模达12亿元,其中“日常买菜”占比62%。这意味着,“偶尔赶集”满足不了日常需求,居民仍要依赖超市或外卖。而外卖的“最后一公里”成本,往往让一斤青菜的价格比大集贵30%。
“天天赶集”的出现,直接掐断了这个“加价链条”。农户从田里摘了菜,上午运到集市,中午就能到居民锅里,省去了批发市场、超市仓储、物流配送的中间环节。对消费者来说,花更少的钱买更新鲜的菜;对农户来说,跳过中间商多赚15%;对政府来说,不用投入基建,靠市场自发形成的交易,就能拉动社区消费。这是一笔三方共赢的“民生经济账”。
更重要的是,它击中了现代人“反效率”的心理需求。当我们被“30分钟送达”“24小时营业”逼得喘不过气,大集提供了一种“慢慢来”的可能:不用看手机时间,不用赶配送时效,蹲在地上挑土豆的10分钟,和摊主砍价的5分钟,甚至只是站着看别人讨价还价的瞬间,都是对“快节奏”的温柔反抗。
四、大集的“徐州答案”:民生设施该有的“生长感”
在很多城市,大集曾被视为“落后”的象征,要么被取缔,要么被赶进固定市场。但徐州西区却反其道而行之:不仅保留马山大集、北望大集,还主动新增“天天赶集”。这种“包容”,藏着城市治理的智慧——民生设施不该是“规划图上的标准答案”,而该像树一样,顺着居民的需求自然生长。
西区的大集,从来不是政府“拍脑袋”建的。马山大集最早是农户自发聚集的“马路市场”,2018年居民投诉“占道经营”,政府没直接取缔,而是划了专门区域、修了简易摊位,规范成“正规大集”;北望大集因为周边小区增多,2022年主动扩大了场地,增加了停车场。这种“居民提需求—政府做调整”的互动,让大集始终和民生“同频”。
“天天赶集”的筹备,同样延续了这个逻辑。中梁蕴景嘉园业主群里,“买菜不方便”的吐槽持续了半年,有人提议“能不能在楼下搞个小集市”,社区居委会收集意见后,联系了雨润农贸市场的商户,又对接了周边农户,才定下“天天赶集”的方案。从“居民抱怨”到“政府响应”,只用了3个月。
这让我想起徐州的另一个标签——“联合国人居奖”城市。这个奖评的不是高楼大厦,而是“让居民住得舒服”的细节。当别的城市在比“GDP增速”时,徐州西区在算“居民买菜要走多少步”;当别的地方在推“智慧社区”时,西区在想“怎么让老人下楼就能找到聊天的伴”。或许,真正的城市文明,就藏在“天天赶集”那个简单的门头上——它没写“民生工程”,却把民生过成了日子。
当“天天赶集”的招牌在中梁蕴景嘉园楼下挂起来,当第一个农户把菜筐摆到地上,当第一个居民蹲下来挑拣,这个城市就多了一点不一样的东西。它不是什么“商业新物种”,也不是“网红打卡地”,只是一个让居民“下楼就能买到带土的青菜,碰到能聊几句的邻居”的地方。
在效率至上的时代,我们总以为“快”是唯一的答案。但徐州西区的大集告诉我们:民生的温度,往往藏在“慢”里。当城市愿意为一个大集放慢脚步,愿意让闲置的空地长出烟火气,愿意让居民的需求自然生长,这样的城市,才真正住进了人的心里。
或许未来某一天,“15分钟赶集圈”会像“15分钟生活圈”一样,成为衡量城市幸福的新指标。而徐州西区,已经在烟火气里,写下了第一笔答案。
实盘交易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