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份兵棋推演的作战计划,摊开在地图上,简直就是一首暴力美学谱写的交响曲。主角是20万精锐部队,剧本宏大到令人心潮澎湃:半个月内,台北城头就要换上新的旗帜。
时间定在2027年前后,一个被认为大陆海空力量攀上新高峰的时刻。福建舰与它的姊妹舰组成双航母战斗群,像两座移动的海上堡垒。歼-20和歼-35的数量,足以让任何对手在计算战力时感到头皮发麻。更别提火箭军那些“东风快递”,射程之内,皆是真理。
计划的第一幕,毫不拖泥带水,就是一场“饱和式”的洗地。无数导弹会像一场钢铁风暴,把台湾的机场、雷达站和防空阵地从地图上抹去。东风-16B这类专为“点穴”而生的导弹,凭借其变态的突防速度,能在战争第一小时就让台湾五十多个机场的跑道变成麻子脸。
紧接着,海军的封锁网会瞬间收紧。潜艇和驱逐舰组成的猎杀小组,任务只有一个:把台湾那些为数不多的军舰,死死地按在港里,动弹不得。天空,则会交给空军的大爷们,他们要做的就是清场,为后面浩浩荡荡的登陆部队,开辟一条绝对安全的空中走廊。
海峡可不是自家游泳池
这个计划的核心,是那20万登陆大军。他们兵分南北两路,北部集群是主攻的铁拳,目标直指台北门户。登陆点都用铅笔在地图上圈出来了:新北到桃园那一段,海岸线平坦开阔,简直是为机械化部队量身定做的舞台。
时间表被卡得死死的,精确到小时。D日凌晨,毁灭性的火力准备之后,无数气垫船和登陆舰将像蝗虫一样扑向滩头。第一波上去的是两个两栖旅和一个轻型旅,他们是“踹门”的,必须在最短时间内砸开一个缺口,建立桥头堡。
计划推进到D+3天,真正的大家伙——重型合成旅,就要带着他们的重型坦克和火炮上岸了。他们的任务是沿着沿海公路,撕开守军的防线。到了D+7天,滩头阵地必须向内陆推进25公里,并且拿下一座关键机场,好让后续的空运部队直接降落。
节奏还在加快。D+10天拿下基隆港,D+11天,作为预备队的第三个集团军从平镇方向投入,形成新的突击矛头。最终在D+16天,总共15个合成旅要从三个方向把台北围个水泄不通,然后,就是残酷的巷战清剿。剧本的结局,是在半个月内,实现对台北的军事管制。
滩头不是终点是起点
然而,兵棋推演一旦离开恒温恒湿的房间,沾上一点“地气”,那些完美的数学模型就可能瞬间崩塌。登陆作战,从来就不是一道简单的加减法,更不是导弹洗地后就能轻松收场的网络游戏。台湾海峡,这条平均130公里宽的水道,首先就是一道天堑。这里常年风高浪急,要是赶上台风季,别说作战了,整个舰队都可能被大自然先给“团灭”了。
台湾西海岸看着有不少沙滩,可真正适合几十万人规模展开登陆的,掰着指头都能数过来。计划里选的那段“黄金滩头”,从新北林口到桃园,守军早就当自家后院一样经营了几十年。密密麻麻的防浪堤和消波块,能让第一波上岸的坦克寸步难行。工兵们得顶着枪林弹雨,一点点去拆除这些障碍。
纸面上,推演假设第一波导弹就能把台湾的防空网给敲碎。但现实是,台湾的“爱国者”和“天弓”防空系统,都有着相当的冗余设计。很多战机压根就不在地面上,而是藏在坚固的地下洞库里。那些升级后的F-16V,绝对有能力在导弹雨的间隙中升空,跟你拼个鱼死网破。
更要命的威胁来自海上。CSIS的模拟推演里,攻击方的空军在开战第一天,就可能损失上百架飞机。而那支庞大的登陆舰队,将完全暴露在台湾超过400枚“鱼叉”、“雄风”等反舰导弹的射程之内。
想把20万人和上千辆坦克运过海峡,没个几百艘船根本想都别想。即便算上071和075这些精锐,也只有几十艘。大量被征用的民用滚装船,在饱和攻击面前,脆弱得就像纸糊的一样。俄乌冲突里,黑海舰队的旗舰都能被几枚导弹送进海底喂鱼,这个教训实在是太深刻了。
欢迎来到血肉磨坊
就算第一梯队豁出去了,付出高达35%的惨重伤亡后,成功上了岸,真正的噩梦才算拉开序幕。推演里一笔带过的滩头争夺战,在现实里可能要打上好几天。工兵清理障碍、修建人工港口,这些活儿所花的时间,很可能是计划的两倍甚至更多。
台湾西高东低的地形,加上横亘中央的山脉,决定了所有向内陆的进攻,都只能沿着那几条狭窄的公路展开。台北本身就坐落在一个盆地里,这种地形简直就是为打伏击而生的。守在淡水的守备旅,还有驻扎在湖口的542装甲旅,手里的美制M60坦克虽然老旧,但也绝不是能被轻易冲垮的纸老虎。
计划里还异想天开地设想在D+7天,于淡水河口开辟第二登陆场。这更是有点不切实际。河口水文复杂,水深很浅,气垫艇逆流而上,一不小心就得搁浅。一旦登陆部队的补给线被拉长,后勤问题就会立刻变成那根要命的阿喀琉斯之踵。
CSIS的报告说得一针见血:只要台湾的抵抗力量化整为零,不断袭扰你漫长的补给线,前线的坦克就得趴窝,火炮也得哑火。20万大军一旦没了补给,就会被困在原地。必须在10天内建立起一个能稳定运转的港口,否则部队的士气会因为饥饿和弹尽而崩溃。
至于半个月拿下台北,更是天方夜谭。台北市区有上千万人口,地下交通网络四通八达,一旦守军退入城市展开巷战,逐楼清剿的战斗可能要持续数月。美军当年打巴格达,花了三个星期都没能完全控制住。如今台湾的后备役动员和训练都在加强,街头巷尾随时可能变成一个坚固的堡垒。
棋盘外还有掀桌子的
整个作战计划最大的一个盲点,是它几乎完全建立在一个真空环境的假设之上,压根没怎么考虑外部干预,特别是来自美国和日本的反应。美军印太司令部早就把2027年视为一个关键节点,特朗普总统的行事风格虽然难以预测,但他领导下的美国,其军事干预能力绝不容小觑。
在CSIS的兵棋推演中,一个让人脊背发凉的场景反复出现:从关岛等地起飞的美军核潜艇与B-21隐形轰炸机,有能力在开战第一周就让大陆的两艘航母变成潜艇,并摧毁超过一半的登陆舰队。这种“外科手术式”的打击,足以让整个登陆行动瘫痪。
台湾东海岸虽然是悬崖峭壁,不方便登陆,但却是外部势力介入的理想通道。一旦美军从菲律宾或冲绳方向实施反介入作战,大陆的北部攻击集群那脆弱的补给线,就会被轻而易举地切断。计划中,北部战区盯着日韩,南部战区监视南海,三支航母编队分散各处,力量被严重摊薄,届时必然会陷入顾此失彼的窘境。
日本自卫队的F-35战斗机要是从冲绳基地起飞,对台海制空权的归属,会构成巨大的挑战。USIP的报告说得很直白,两栖跨海入侵是风险最高的军事行动。没有海军的乌克兰都能让俄罗斯在黑海吃尽苦头,拥有海峡天堑的台湾,只会是块更难啃的骨头。
更何况,现代战争已经不存在什么秘密了。大陆长达数月的部队集结、港口大规模的土木工程、后勤物资的囤积,在美国的卫星和情报网络面前,几乎是全透明的。所谓的“战略欺骗”,在美日台的情报共享机制下,很难玩得转。一旦台湾的E-2D预警机发现了登陆舰队的准确动向,后备役部队就能提前部署到预定滩头,以逸待劳。
结语
从战术到战略,这个“20万大军半月下台北”的计划,可以说处处都是破绽。它过分迷信于火力的绝对优势,却低估了登陆作战本身的复杂与残酷;它疯狂追求闪电般的推进速度,却忽视了地形、后勤和城市战这些要命的制约因素;它幻想了一个孤立无援的战场,却无视了那个必然会来“掀桌子”的第三方玩家。
更深层次的缺陷,还在于军事行动之外。即便军事上侥幸成功,后续的军事管制也将面对台湾民众的强烈抵抗,旷日持久的治安战会让占领成本高到无法承受。随之而来的国际制裁和经济封锁,更会让大陆自身的发展进程遭遇重创,得不偿失。
战争终究不是一场可以精确计算的游戏,任何兵棋推演都无法穷尽所有的变数。这份计划暴露出的种种缺陷,恰恰说明了试图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巨大风险。当速胜的美梦破碎,陷入一场漫长的消耗战时,那种代价,将是任何一方都难以承受的。现实不是推演,对话与沟通,或许才是那条真正应该走,也最难走的路。
实盘交易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